近日,苏州市委金融办组织苏州市金融管理部门“走出去”,赴重庆、深圳开展学习考察,围绕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学习先进经验,为推动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厚植新优势。
考察组首先来到重庆市委金融办进行座谈交流。考察组一行深入了解了重庆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及数字金融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就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随后,考察组前往重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展示中心,实地考察重庆在国际物流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发展成果。作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重庆在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在此之后,考察组专程前往重庆银行,了解该行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方面的具体做法。重庆银行作为西部首家“A+H”上市城商行,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和优化资产配置,扎根本土,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深圳市,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招商银行总行研发中心数字金融展厅,并与招行首席信息官、信息技术部相关负责人就双方在金融科技及数字金融等领域深化合作、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等事宜作深入座谈交流。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考察组一行听取了有关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的编制情况介绍,与国家智库专家们就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及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做了深入交流和分析展望。
在深圳市委金融办,考察组一行拜访分管领导并与深圳金融管理部门座谈,深入探讨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情况,同时学习深圳在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以及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金融对外开放、探索跨境金融、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考察组一行通过近期赴重庆、深圳“走出去”学习考察,在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创新实践等方面收获良多乐动·LDSports。下一步,苏州市委金融办将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学习借鉴先进城市好的工作思路和解决办法,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为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为进一步引导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前,苏州市乐动·体育财政局、苏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苏州监管分局共同印发《苏州市级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整合现有市级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各政策性产品的风险补偿资金,设立苏州市级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明确单户企业和个人可申请多种市级财政支持普惠金融产品,风险补偿额度累计上限为1000万元,发挥杠杆效用,合理控制风险。
《办法》通过构建统一的管理体系,明确统一的资金池管理人,由苏州市财政局牵头履行资金管理职责,联动各行业、领域管理力量,充分提升资金的流程化管理、专业化监管等方面效能。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手段的运用,为风险补偿资金池规范、高效运作夯实根基。
《办法》通过明确资金池管理人的审核、划拨职责,强化资金池管理人的管理能动性,提高风险补偿效率,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同时,有效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以本次整合为契机,苏州拟对应开设苏州市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财政普惠金融专版”,构建政策发布、企业申报、部门审批的一体化流程,实现对资金池运作的信息化管理。
去年9月,苏州正式发布“苏融通”品牌,定位苏州全市政策性金融服务总入口,由此,全国首创建立、历经7年发展的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升级,锚定打造便捷高效、多元综合、智能精准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6月末,“苏融通”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累计为7.5万家企业解决融资15000多亿元,其中,政策性金融产品“信保贷”累计授信1.59万家,授信金额1875亿元。仅今年以来,平台就已新增授信用户超1.1万户,新增授信金额980亿元,同比增长7.5%。
“苏融通形成多方合力、提供综合服务。”苏州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苏融通”,政府建设金融基础设施、配套财政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配置;银行、保险、股权投资机构、地方金融组织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结合企业需求不断提升金融产品的适配性,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的专业性;企业则可以高效获得信贷、股权、保险、租赁、担保、金融顾问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市县两级共同推动下,仅上半年“苏融通”亮相十余次活动现场,与区县合作推动新增四十余处企服中心成为“苏融通”品牌宣传阵地,越来越多的企业知晓“苏融通”、尝鲜“苏融通”、用好“苏融通”。
目前,“苏融通”形成了“一网一通一码”多端渠道,以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核心基础,汇聚企业服务小程序“苏融通”,提升企业服务的便捷性;机构服务移动端应用“征像”,助力金融机构实现主动走访、精准对接;需求快捷发布工具“易贷码”,实现融资需求一键即发。
“苏融通”平台坚持创新引领,赋能科技型企业发展,通过强化科创金融政策落实,充分利用地方征信平台的数据资源和技术优势,打造“科创金融”特色服务专区,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需求,携手金融机构持续推进科创金融产品创新,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苏州科创金融供给,做好“科技金融”首篇大文章。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末,已有20家银行在“科创金融”专区上线款科创指数贷产品,已帮助2889户企业获得授信784亿元。
2024年上半年,“苏融通”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聚焦全市产业升级和集群创新,依照“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综合多元”的建设理念持续升级迭代,切实提高科创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性和获得感。
泰隆银行苏州分行全面下沉、深耕农村市场,积极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服务实体经济。自2021年启动“沃土计划”以来,该分行以融资+融智的综合性服务举措服务三农,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可得性和惠及面乐动·LDSports。截至7月末,普惠性涉农贷款余额76.25亿元,普惠性涉农贷款户数11271户。
落地普惠金融举措,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围绕“农民富”推出“人人可贷”,推广“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小额信贷模式。让“资产少”但“信用好、敢拼搏”的农民群体都能享受到普惠金融,截至目前已惠及186个自然村。
围绕“乡村美”推进“绿色信贷”,泰隆苏州分行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创新,重点突破涉农特色小微客群。继续将优质信贷资源投入涉农绿色金融领域,因地制宜助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涉农细分小微客群为重点,率先突破,依托绿色信贷品牌“长青贷”,探索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配额抵押贷款、绿色能源贷等产品。截至2024年7月末,投向涉农领域的绿色信贷余额已超5亿元。
围绕“扶贫弱”发放“专项贷款”,针对低收入农户及贫困户、持证残疾人、受灾、失业等、家庭经济困难本专科生客群,泰隆苏州分行推出“低收入农户贷款”“济民贷”“商业助学贷款”三款扶贫助弱专项产品,并倾斜专项资金,主动对接,积极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创新非金融服务,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坚持“党建+乡村振兴”道路,从“组织共联、人才共育、产业共促、文化共融、生态共护”等角度切入找共建点,深入调研农村、农业、农民三个层次的需求点,定制乡村振兴方案并项目制推进实施;加强基层网点与基层村集体组织间的党建联动和工作联动,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政策指引和资金帮助。
探索助农平台搭建,助农助销,助力产业兴旺。依托该分行“乐享苏州”权益体系,打造五大场景权益,促消费、惠民生、暖民心,服务社区居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针对乡村各色产业,持续挖掘特色好物,建立乡村振兴特色好物库。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开展厅堂乐动·体育小鱼集市,如吴江文明集市、辛庄米仓特卖等,助销百余种乡村好物。推广“泰隆生活平台”,创新平台商城运营模式,持续通过“行长推荐”“社区团购”“好物直播”等多种方式助力农村土特产出村进城。
今年6月,该分行开展水蜜桃助销活动,行长带货、原产地免费拍摄宣传视频,全行线上+线下共同推广,公众号、视频号、全行客户经理转发营销,上架商城销往全国各地,7日销量突破2600余斤,切实助力农户增收。推广美丽乡村品牌,讲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好故事,助力生态宜居。
泰隆银行策划并推出了“我和我的家乡”系列品牌宣传MV,与各地政府、监管部门联合制作,引人气、引商机入村。村民演绎回乡创业之路、村干部出境讲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泰隆员工作为年轻一代,为家乡代言。系列视频一经推出,反响热烈,在“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全片转发。
该分行联合相城区望亭镇人民政府、吴中区临湖镇人民政府、吴中区甪直镇人民政府、张家港市凤凰镇人民政府分别拍摄《我和我的家乡——望亭好物》《我和我的家乡——立夏太湖三白》《我和我的家乡——立秋鸡头米》《我和我的家乡——凤凰水蜜桃》四部家乡宣传片,推广涉农乡村振兴品牌。
苏州农商行地处吴江。早在2019年,吴江区就被列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为该行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政策平台和产业土壤。近年来,苏州农商行将“绿色金融”作为特色业务,编入“三一五”新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创新提出“五大转型”,明确“生态工坊策略”,倡导“乐动·体育做金融管家”,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综合化的服务,持续深耕绿色金融。
苏州农商行坚持“专业专精”原则,深耕吴江当地支柱产业——纺织行业。截至2024年7月末,已累计对接300余家纺织类企业,挂钩碳排放表现信贷资金近50亿元。
“绸都”盛泽镇的纺织产业规模总量、产业链完备度、龙头企业数量均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该行与盛泽镇人民政府合作立项“纺织行业低碳转型及金融创新指南”项目,以绿色金融创新为切口,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纺织行业“五个一”绿色金融服务模式,致力于解决纺织行业绿色金融服务标准制定的难题,助力纺织企业技术提升和综合减排,推动纺织行业低碳转型,助力盛泽镇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的零碳纺织产业集群。
该行还根据盛泽镇纺织行业规上企业的经济和能耗信息,分别核算化纤生产、织造、印染等纺织行业五大环节中企业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设定碳排放评价标准“碳信码”,将企业单位生产值的碳排放强度进行分级分类,前30%、中间50%和最后20%的企业,分别代表本地区同行业碳绩效最佳水平、优秀水平和基础水平,为差异化金融支持提供精准名单。
在“三个银行”愿景指引下,苏州农商行将持续深化绿色金融“五个一”服务,联合地方政府,将更多纺织企业纳入到服务对象,助力更多的客户绿色转型,助推当地纺织产业升级。加强应用创新,将相关数据、标准应用到信贷管理全流程中,做成绿色金融创新业务标杆,以“绿色、共享”理念携手同业共同推广。打破行业边界,将服务纺织行业绿色转型的经验,拓展推广至其他行业当中,在更广层面写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不断健全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乐动·LDSports。通过该行独有的科技金融“SIP模式”,可为科创企业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纯信用授信。
近年来,苏州中行紧抓总行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分行契机,不断健全政策体系、加强组织和人才保障,打造从“顶层设计”到“服务落地”的金融方案,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苏州中行出台了《中国银行苏州分行攻坚科技金融十大行动措施》《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方案》等,构建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企业需求精准匹配、拓客模式迭代升级、金融业务增量扩面。
在落实落细政策过程中,苏州中行建立了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科技金融柔性工作组,由行领导牵头,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等各条线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聚力护航科技金融拓展。
在科技金融柔性工作组的领导下,苏州中行内外兼施,加强人才挖掘与培养,建强专业化队伍。一方面,培育一批具有科技重点行业研究、客户服务等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比如围绕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储备一批有研究、有实践的人才。另一方面,打造包括专家、企业家、科创园管理方等的行业外部专家库,助力提高项目的评估和审批效率。
为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强行,苏州中行在一级分行层面整合力量,成立三级机构服务体系,具体由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1家管辖行科技金融中心以及21家科技金融经营性支行组成,全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
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等情况而异。苏州中行通过定制化服务、差异化审批、新型化模型,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全程陪伴科技型企业成长。苏州中行打破既有金融合作模式,“一企一策”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推出中期流贷、内部联贷等,全程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
聚焦差异化审批,苏州中行升级科技金融“SIP模式”,不唯抵押担保、不唯财务报表,更加注重科创企业的核心技术、凸显其有效专利的资本属性,可为科创企业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纯信用授信,并为企业提供更优惠的利率定价。
聚焦新型化模型,苏州中行针对生物医药研发类企业存在无盈利、缺抵押的情况,突破传统信贷评判标准,用“授信思维+战投眼光”,从创始人背景、外界评价、研发成果等维度对企业综合“打分”。该行还推动该模型线上化,打造具有调研数据支撑、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风控模型,助力拓展更多生物医药企业。自该模型推出以来,苏州中行与超300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授信合作,累计授信金额超150亿元。
是惬意,是遵义!遵义文旅宣传片上线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圆满落幕